大机构频频增持、买进,顺丰投资价值彰显?
资本是逐利的,也是极其聪明的。大机构重仓顺丰,说明什么?

来源:驿站,作者:驿站老鬼

原标题《为什么大机构最近都在增持和买进顺丰?

2018,中国股市熊冠全球,快递业亦未能幸免:圆通、申通股价均创新低;韵达上半年虽然坚挺,但下半年也开始走低;即便是“扛把子”顺丰也难顶大盘压力,市值较高峰期缩水近1600亿元,股价几近腰斩。

尤其顺丰,股市的疲软表现已经开始波及公众认知,诸如顺丰不顺、被边缘化等质疑声音此起彼伏,甚至之前一度被外界称赞的战略转型也成为诟病的焦点。

王卫曾经拒绝上市的“理由”不幸成为现实:“上市无非是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顺丰也缺钱,但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上市后,企业将变成一个赚钱机器,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企业的神经,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极为不利。”

面对股市的波动,“佛系”顺丰还能坐得住吗?

顺丰速运集团首席战略官陈飞近日曾就该话题进行过回应。他说:“相比于公司短暂地受大环境影响的股价波动,顺丰方面更看重长远的战略规划。积极布局未来,不断加强企业的竞争力,才能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

言外之意,顺丰不是“网红股”,更不是追求短期目标的公司,而是一家着眼长远未来的公司。

有意思的是,与顺丰的“波澜不惊”正相反,许多国际知名的大牌投资基金正“蠢蠢欲动”,开始悄悄布局顺丰。

根据披露的股东信息,这些“大牌买手”除了国内著名私募股权基金,如景林资产;还包括来自新加坡的主权投资基金,阿拉伯金主的主权基金,北欧国家的中央银行、国家养老基金,欧洲著名金融控股集团,美国顶级投资银行、著名私募基金,美国及加拿大的退休养老基金等等。

“增持和买进顺丰的,绝大多数都是长线价值投资者。”

机会都是跌出来的。笔者在投资圈的朋友说,在有经验的资本猎手眼里,顺丰2018年这波行情显然就是出手的最佳时机。

 “净利润同比下滑”的真相

判断一家公司的价值,除了短期目标的实现和回报,更重要的是其长远规划能力以及将其落地的战略把控与执行。从基本面优势来看,顺丰上市以来的表现一直很稳健。

1)国内“绝对老大”,国际“保五争四”

数据显示,在营收规模上:顺丰2017年营收为711亿元,而2018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已经达到654亿元,在大多数月份增速都在行业平均增速之上。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顺丰持续保持目前的营收增速,不但稳居国内快递龙头,而且很有可能在2018年超过雅玛多,成为仅次于DHL、UPS和FedEx的全球第四大快递企业。

2)“净利润同比下滑”的真相

引发广泛关注的“意外”,主要源自2018年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顺丰净利润为30.28亿元,同比下滑16.87%。这是顺丰上市以来交出的第一份净利润下滑的财报,单从数据上来看,确实刺眼。

但数据背后的“真相”或者说原因是什么呢?真的是因为业务表现乏力?

从披露信息更为详实的顺丰2018年年中报我们可以看到:

2018年上半年,顺丰控股营业收入425.04亿元,同比增长32.16%,其中速运物流收入421.60亿元,同比增长31.74%。业务量方面,顺丰2018年上半年累计完成18.58亿票,市场占有率达到8.41%,比2017年同期提升约0.5个百分点。

传统主营业务之外,新业务的表现更是抢眼,重货、冷运、同城配、国际等业务,增速分别达到了96%、48%、159%和41%。各项业务指标都很强劲,同比净利润为何出现“下滑”?真相其实非常简单——

2017年第三季度顺丰利润包含顺丰出售丰巢部分股权的投资利润,高达11亿元。如果剔除这部分收益,2018年第三季度顺丰对比2017年同期,利润反而增长了近20%。

举个最新发生的案例。同样是2018年第三季度,申通和韵达的净利润就因为清空和出售丰巢的股份暴增,与2017年同期相比分别达到了42.86%和68.42%。但进行扣非利润计算后,申通以4.32亿元的利润,实现17.90%的增长;韵达以4.79亿元的利润,保持13.54%的增长。

理清了这个逻辑,顺丰2018年前三季度出现的净利润同比下滑确是一个“假象”,基本盘实际上仍在保持稳健增长。

当然,也不可否认,顺丰2018年前三季度营业成本和销售费用方面的支出确实有所增加,分别为533.4亿元和14.4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4.67%和46.7%。

对此,顺丰方面近期也给出了正面回应,主要是:“加大和加快了对新业务网络建设的关键资源投入。”

在笔者看来,这个也恰恰是诸多大牌机构增持和买进顺丰的第二个原因。

  “买买买”背后的长远布局

对顺丰来讲,2018年是疯狂的一年,疯狂撒钱。收购要花钱,找合作伙伴要花钱,完善产业链更要花钱。

✦3月,收购了广东新邦物流,建立独立品牌顺心捷达,发力重货快运业务;

✦4月,参与美国流服务平台Flexport新一轮的融资,加码国际业务;

✦8月,与美国夏晖集团一起成立了新夏晖,加码冷链业务;

✦8月,中铁顺丰国际快运有限公司成立,推动快递运输公铁多式联运;

✦10月,收购DHL在大中华的供应链业务,整合中国内地、澳门和香港的供应链管理业务;

与此同时,顺丰2018上半年研发费用达到3.97亿元,比2017年同期增长94.83%;顺丰航空自有机队规模突破50架,较2017年末的41架增加9架;位于湖北鄂州的“顺丰机场”也在全速推进…每一个项目都意味着真金白银的投入。

“要走差异化的路子,要搭建属于自己的能力,不要走在人家的后面。”

王卫这句话,道出了顺丰2018年不断买买买的核心逻辑。“不一样”的顺丰,就是要将“不一样”进行到底,做到极致。

这背后,是顺丰对稀缺资源不遗余力的追求和卡位。而在现有格局和形势下,通过收购、合资等手段实现战略卡位,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

以新夏晖的成立为例,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顺丰式投资:围绕产业发展重心与各个专业领域的领先者进行合作,实现品牌优势结合;市场互补,技术互补;以投资获得稀缺性资源;以合资和长期投资形式为主。

尊重合作伙伴,以互补互助的形式,快速提升顺丰在各个新业务领域内的竞争力,打造顺丰式独有的竞争优势。

任何企业想要做大做强,肯定离不开投资。如何将有效的利润投入到核心业务的拓展且不受外界影响,则是对企业管理智慧和战略耐力的巨大考验。

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在创业初期就没打算听资本市场的指指点点,“超长期的思考和规划”也一直是亚马逊发展的座右铭。在短期利润服从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下,亚马逊的持续壮大给顾客带来了最佳体验,也给坚信亚马逊哲学的长线投资带来的丰厚的回报。

顺丰如今面临着同样的境遇。

王卫曾公开表示:相比于业务量份额,顺丰更注重收入的质量,更注重为中高端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顺丰未来致力于提供综合物流服务,所对标的不仅是4000亿的传统快件配送市场,而是12万亿大物流市场。

就像财经媒体在分析时指出的,顺丰在不断开拓 “快运+冷运+医药+国际+同城+仓储新业务”等To B板块,试图成为供应链解决方案公司。但如何既保持主营业务的头部效应又平衡新业务,是王卫面临的难题。

处在直营快递向综合物流转型的初期的顺丰,面临着新业务投入带来的阵痛。但对大体量、成长性佳的头部公司来讲,阵痛、甚至小范围内的试错都再正常不过,从长远看,阵痛过后的修复、成长与回报永远是超出预期的。

“生命就是一个个轮回,但轮回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这个道理,佛教徒王卫比任何人领会的更深。在笔者看来:有生命力的企业亦然。

>>>原文链接

赞  2 收藏  0 手机阅读
分享到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描进入,并分享到朋友圈

延伸阅读

文章/篇

NaN

阅读/次

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