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中浪:AIoT如何解构我们的物流行业(作者修订版&附演讲PPT)
「数据和AI驱动的物流资产带来运营的高效率,将彻底解构我们原有的物流产业格局。」

来源 | 运联传媒,作者 | 董中浪(普洛斯战略顾问、隐山资本管理合伙人)

1月16日,旷视科技在北京举办了新战略发布会。会上,普洛斯战略顾问、隐山资本管理合伙人董中浪做了题为《被AIoT重新定义的物流行业》的演讲。

他认为,过去100年,物流行业出现了几次非常大的格局变化。但是每一次变化都与技术和基础设施有关。比如,基础设施中,运河、铁路、公路、航空等相继出现,彻底改变了物流行业的风口和领军物流企业的商业模式,并大幅度地提升了物流行业的效率。下一个阶段,可能是高铁,也有可能是AIoT,能够改变物流的模式和格局。

董中浪认为,物流为AIoT提供了许多不错的应用场景。这几年物联网的实践,让整个技术界和物流产业界都达成了共识:AIoT将重构整个物流行业。

他提到之前看到Forbes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把亚马逊、沃尔玛、ZARA等公司称作「披着零售外衣的物流公司」。在一个技术改变产业的时代,「最好的物流公司,本质上一定是科技公司,将是披着物流外衣的科技公司。如果披着物流外衣的科技公司是最好的物流公司,再往本质深究,它是一堆钞票,它是用数据或者能源驱动一堆钞票在做工,它本质上一定是最好的资产管理公司。」

最后,董中浪用一句话做结尾:「数据和AI驱动的物流资产带来运营的高效率,将彻底解构我们原有的物流产业格局。」

以下是董中浪的现场演讲,经过本人亲自修订:

技术推动物流产业进步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物流产业的认知。为什么这两年来大家达成一个共识:物流产业变成一个AI、机器人很重要的应用场景?过去3年,我的感触非常深。我们拜访了美国和日本以及欧洲所有的合作伙伴。我们发现所有的人,做机器的人、做AI的人、做算法的人,都在想怎么样把技术变成一个可变现的叫做「收入」的东西。

我们看到波士顿Dynamics机器人很好,会翻跟斗、开门等。无人驾驶的技术也很好,但是怎么能够规模化换成钱呢?大家突然发现,物流行业是一个相对封闭、直接和易于体现效率以及容易建立规则地方,是一个容易让好的技术变现的场景。

这个产业非常落后,产业的核心是需要不断地提升运作效率,需要很多新的技术来改造旧有的设施和设备。

基于这样的思想,让我们从应用的角度看物流产业发生了什么事。我特别喜欢把这两张图拿出来说事。

第一张图是说工具的发展让整个社会完全不一样了。人的管理能力、对世界的认知能力甚至是经济的模式和运行都和工具密切相关。当我们用脚走路时,我们只能在小村子里走,只能自给自足;当我们骑马时,边界扩大了许多,出现了商品流通,我们人类的组织方式也变成了国家;当我们乘坐轮船、飞机时,能走得更远,贸易全球化的标注。互联网出来以后,就更不一样了。所以,物流产业、人类经济发展都和工具以及技术密切相关。

第二张图是全球物流图,这张图里没有国家、国界,没有其它东西,只有物流。这张图里的白色是城配,绿色卡车运输网络,蓝色是海运、白色是飞机,是不同的路线图。

我们看到的是某一天全球贸易、全球货物的高速流动。这图就是典型全球化的标志,也是中国崛起的标志。我们可以看到全球联系有多么密切,通过物流把大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全球物流产业非常巨大,在中国也没有几个产业是10几万亿的,而中国物流有13万亿之多,是全球最大的物流单一市场。

在这样一个单一市场里,过去百年里这个行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每一次变化都和技术有关。

我们可以看到柯达被数字化的胶卷、影像淘汰掉。大家去看茶马古道、古运河会心生感慨,你到美国看运河两岸、公路两边,过去依托运河持续了相当长得时间的繁荣,但是当铁路出现以后,颠覆了运河系统。现在也衰败了!而新的依托航空物流的枢纽中心和物流产业集群正在繁荣中,这反映了整个物流产业的发展脉搏。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次模式转变和峰值年差异非常大。我们可以看到1900年依托铁路的物流企业是最牛的企业,为铁路服务的货场、专线或者揽货系统企业也是那个时代最牛的企业。后来公路起来了。我们可以看到1946年时铁路降到了底,公路开始了时效服务,最牛的企业是地面公路运输企业;然后飞机发明出来了,出现了Fedex这样的依托航空运输的企业领导了物流产业。我们可以看到技术以及基础设施在推动整个产业的进步。下一个颠覆者是谁?我们也不知道,有可能是磁悬浮,有可能是ElonMusk的地下真空运输系统,但我觉得更也有可能是AIoT。

权力转移

这张图是中国的物流业生态图。物流产业随着服务客户Power在转移,我们把物流产业分成几层:

第一层,物流业者,是像宝供这样的所谓提供解决方案的企业,他们根据服务的垂直行业去累积经验和know-how,物流业者主要是提供解决方案的人(第三方物流),他们被行业切分。

第二层,是基础物流服务业者,其实像顺丰、德邦等也是这类企业。它们也是根据时效性、产品标准化被需求切分,是真正做基础服务的人,这里面包括了专线、城配等。

第三层,是提供信息系统服务的企业,例如wms、TMS以及wcs等的人。

第四层,生态服务,这里面也包括了像我这样的投资人。

第五层,是基础设施和基础装备的提供商。

当然外部的政府机构也构成了生态的一部分。

过去几年,由于行业驱动要素的改变,行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总体可被归纳为两个趋势:

一,从右开始向左。第一层的Power从在中国等于是花了30年的时间从左边逐渐转到右边。过去是制造驱动、渠道驱动,现在变成消费者驱动。具体来讲,消费者驱动指的是电商把消费者的Power转移到自己的身上,然后最近几年最后边的电商业者挟持着消费者的power,开始思考重构整个产业链和价值链。右边的东西逐渐开始往左移动,应用自己的一套理论,比如S2B2C或者B2B去解构、重构整个价值体系,逆袭过去由品牌商和分销商垄断的世界。这也体现在IT基础方面,一些大型供应链平台和云端系统开始消解过去的独立WMS或者TMS。

二,从下往上走,比如过去概念中的基础物流服务商(顺丰)开始向综合的物流服务商发展。一些轻资产的技术服务商比如G7,也开始提供重资产的运营服务。过去单纯的做基础资产服务的业者比如普洛斯,也在技术上构建实体运作的服务能力,他们开始在上面搭建金融、信息服务的能力,用生态的方式搭建终端消费者、客户的服务能力。

总体来讲是往上走的。200年来,消费者的需求切分了整个物流产业,把它切成一个个豆腐块以提高运营效率。大家去看物流企业,其实非常简单,背后的基本逻辑是每一票多重,如果这一票是一公斤以下,可能就是快递;如果是100公斤、200公斤以上就是快运,再往上是整车。

所以,用票本质是说每一票的件数、重量越低,越容易做到标准化、高效率,做到时效性高、稳定性强。单票的货越大,越需要所谓的客户化定制,其竞争越激烈,而越是个性化的服务,越没有定价权。货越小、企业越大。所以永远都是卖桑塔纳的都是富翁,卖宝马的可能是穷小子。在物流行业,这种现象也是特别明显的。

我们用消费者需求将行业切成了一份份,细分行业。我们可以看到,C端、小B端、大B端,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快递、快运、专线、落地配和三方合约物流等细分行业,其实,大家说起物流,都觉得物流企业都是一样的企业,但是细究下去,区别真的非常大。

在这个象限图里,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企业一定会很长得越大的。比如说我们把这些物流企业放上图中,你会看到左下角的企业,一定会在未来长得很大。因为左下角企业具有定价权,能低成本复制,所以能长出大企业。无论怎么样,右上角上是不可能长出具有定价权,和标准化操作效率的大企业的,个性化和行业周期会让他不可能长大,全世界也是这样。

这个归类是因为它的个性化,因为它没有定价权,因为它的服务都是个性化的。没法标准化,是没法提升效率的。但是,今天,新技术比如AI、机器人的到来,看似个性化的服务都可以被标准化。两边的供应链的经理,有可能是两个机器人在对话一段由标准细分组成的个性要求,无论多么个性化的需求,在具体的运作,无非是在机器人的运作程序上多一段代码、产生一个不同的动作和流程而已。

我们看到物流管理的概念也随着整个权利的转移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战略性不断提高。最初,我们说的物流是制造车间里的物料管理,怎么把物料管好,怎么把生产线运筹做好,让产线效率能够发挥出来。随着时间的推演,物流的含义在发生变化。物流穿出了车间围墙,变成了整个工厂的物料管理和调度。其中包括物料采购、成品的运输等。比如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那个时候,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运出去,物流的重点是分销管理。

所以我们也看到,物流从最早的物料管理到物品分销,再到企业物流,也叫现代物流,然后到供应链。简单来讲,它是一个推拉的过程,不断地从制造端往消费端进行。这其中,不同的领导企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哲学理论和实践,比如丰田创造的JIT、宝洁和沃尔玛创造的联合预测和协同补货CPFR等。现在轮到前端的电子商务来创造新的理论。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权利在转移,最早物流提出革命性思想都是在制造业里面。我做咨询的时候,我最先服务的客户是海尔、美的、大众,后来变成了苏宁、国美等渠道商,再然后是电商,比如阿里巴巴、京东等。这一波B2B的趋势,无论你怎么称呼它们,叫它们C2B2B,S2B2C、M2C、C2M、B2B。

这背后是权利的转移,价值链或生态链的重构。而物流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伴随着每一次权利的转移,从制造到渠道到消费者终端的电商,中国出现了非常多的细分门类里的大型的物流企业。

天地两张网

今天,来谈生态,整体上供应链是这样的结构。它的发展也是这样,第三方物流、包裹、B2C、最后一公里、众包物流、即时物流、共享物流,所有的创新型商业模式都慢慢出现,所以出现了美团外卖等一系列的超级物种公司,其本质是网格化的新型物流企业。

整体上来看,整个物流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有以下几个:

以货为中心,围绕着货,有一张天网、一张地网。天网是信息流、金流。因为物流天然是跟交易关联在一起,所以有交易就有金融。这个天网是轻的。下面是重的地网,比如空间,就是仓库,提供一个增值服务的空间。你需要装备,需要人,它们构成了下面的地网。

这样的几个要素就变成了一个所谓轻重结合、虚实相依的物流体系。在中国,由于市场庞大,每一个要素都是一个不得了的天文数字。

你可以看到,货是个不得了的数值,250万亿的社会物流总额,是GDP的四倍;有500亿个包裹,还在每年高速增长;4500万从业人员、2000万台卡车、9亿平方米的仓库。这样的一个体量,构成了巨大的场景。

现在,由于物联网黑科技的出现,它们的排列组合都变了,就是用科技这把刀在横切产业,将原来被需求竖切的物流细分豆腐块横切了,切成了作业场景和新的基础设施。

我们认知到,未来这个模型会从以货为中心的天网地网模型,转成了两个三角形。一个正三角形是新基础设施,里面的人、空间、装备这三个要素,在新的AI+物联网的技术支持下,会发生非常大的革命性变革。人也会变成装备,会变成机器人。空间、设备会变成智慧资产。但是两个新的要素会加进来,一个是数据,一个是能源,这两个要素驱动了被AIOT异化的「人、空间和设备」,变成了新的智慧基础设施。

核心技术和基础设施,需要特定的应用场景,这个场景就是拥有货的这些运营商或者物流业者。场景与技术的结合点是信息,新基础设施与技术和场景的结合点是信息和金融,这个结构的改变对物流产业的未来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从条形码、二维码、RFID开始,许多底层技术现已大量应用在物流行业中。大家仔细观察可以看到,这些技术每次都提升了行业效率。现在的机器人、物联网以及各种优化算法在物流产业中应用越来越多,这些应用提升了物流产业效率且从应用中体现了技术的自身价值。

这一系列的新技术,在物流产业里都需要很好的场景才能产生应用价值。以普洛斯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物流地产,我们拥有将近7、8万平方米的仓库。仓库需要技术提升资产效率。可能许多人不知道,氢燃料电池最早的应用是在仓库的叉车上,而不是在卡车上。现在,许多创新模式也已出现。例如Nikola Motor 的氢燃料车是按吨公里出租,作为资产来创造价值。

我记得福布斯杂志有一篇文章把亚马逊、沃尔玛、ZARA等公司称作披着零售外衣的物流公司。而究其本质,最好的物流公司本质上一定是好的科技公司。披着物流外衣的科技公司,是最好的物流公司。再往本质深究,它是一堆钞票,它是用数据和能源驱动的一堆钞票在做工,所以披着物流外衣的科技公司,它一定是最好的资产管理公司。

物流行业里的智能机器人,未来一定是最适合资产证券化的,是零安装、零处置,有资产属性的。最后,一句话总结,数据和AI驱动的物流资产带来运营的高效率,将彻底解构我们原有的物流产业格局。谢谢大家!

赞  1 收藏  0 手机阅读
分享到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描进入,并分享到朋友圈

延伸阅读

文章/篇

NaN

阅读/次

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