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描进入,并分享到朋友圈
万亿产业规模,看似诱人,其实也是块难啃的骨头。
数据显示,国内每年举办的线下经贸展览近6000场,其中不乏数千展商的大型展会。对于一场展会来说,布展与撤展的物流服务看起来并不起眼。但这种高频率与大规模之下,展会物流的痛点与市场规模,就不得不被放大。
最近几个月,在展会这样一个非主流的场景,经常能看到顺丰快运“大件也要发顺丰,跨省最快7小时”的slogan,比如8月的青岛工博会、9月的茶博会、上海国际工博会……
(来源:顺丰快运公众号)
从中可以看到,时效本身就是展会物流的一大痛点。而如何在几天时间内,服务好上千家客户,更是一门学问。
那么,顺丰如何服务好慢慢长大的展会物流?
今年以来,无论是生产制造端,还是消费端,大家都希望抢先抓住市场订单,快速实现产能恢复,重拾增长的节奏。
作为集中展现企业产品、品牌的一大重要渠道,今年各地、各行业的展会都以极高的频率出现,其中不乏数千展商规模的展会。
根据深圳市中投顾问股份有限公司预计,2021至2025年间,我国展会经济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7.84%,2025年将达到10685亿元。
与之配套的展会物流,成为一个值得深耕的细分场景。
不过,展会并非一时兴起,为何至今没有产生专门服务这一场景的物流企业?
展会物流的核心,是满足参展商展品展览的特殊需要,在参展商所在地与会展地之间,服务会展材料设备与会展物品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等环节。
其主要包括几部分的物流需求:一是与会展场馆搭建有关的建材、设备设施的物流服务;二是展览物品的物流服务;三是主办方出于安全的考虑,干线运输过来的展品只能卸到场地后门,将展会物流分为场外和场内两段。
当然,除了运输本身的需求之外,展会内容根据不同的行业细分,其物流需求也不同。比如机械设备类的展览,展品多为精密仪器;家具家电类的展览,展品多为大件并要求专业安装等,这两类门槛就比较高。而零食、水饮等快消品展览,服务门槛就相对较低,大部分物流企业就能做到。
笔者向业内人士了解到,展会物流有一些区域性甚至行业性的物流企业,但由于展会的分散性,展商更倾向于综合型物流、网络型快递快运或者是自己找专线。
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展会物流的几大痛点:
1)时效性。不一定要快,但一定要准时、稳定。
会展开展时间是确定的,参展方要在规定时间内入场,既不能早也不能晚。展会结束后,参展方需要即刻撤展,将展品运回工厂、仓库或下一个展地。
2)安全性。展品附加值高,并关乎企业品牌形象,要求物流服务安全可控。
参展商既是在展示产品,同时也是在展示品牌,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往往会增加成本。另外,类似高精器械、3C、家具家电、生鲜等行业展会,产品本身具备高货值的特性,物流服务的安全性显得异常重要。
3)定价标准。
展会类型的不同、物流的分段往往导致服务定价不标准,容易产生纠纷。也是因为这一原因,展商会将一些物流企业标上“黑物流”的标签。
4)一站式,个性化服务。
根据展会内容的不同,展品可以分为小件、大件、整车、生鲜等;根据时效不同,可以分为航空、陆运;根据场景的细分,又可以分为干线、仓储、同城甚至跨境等;从服务的属性上,又有逆向物流、专人对接、定制化包装等区别。
对于展商而言,选择物流服务商时,不仅要看是否能一站式发货,还看是否能满足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来源:顺丰快运公众号)
种种迹象表明,展会物流看似诱人,但也是块难啃的骨头。也就是说,谁能够服务好展会物流,其实就是物流企业核心壁垒的一种体现。
过去多年,无论是快递行业,还是快运行业,大家的增长逻辑基本为规模驱动,即通过标准化、网络化、产品化、数字化,实现一个标品打天下。
典型的案例便是,快递行业中,往往以票量规模作为市占率的衡量维度,快运行业也是通过货量规模区分梯队。起网的早期,企业往往需要用规模来分摊资产投入。这种比拼之下,价格战是应对市场竞争最简单粗暴有效的手段。
而随着行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头部格局形成,市场增速放缓,企业很难继续靠“价格战+扩大产能”的逻辑跑出票量的增长曲线。标品打天下的时代过去了,增长的逻辑变了,市场需要精耕细作。
也就是说,在物流这个重资产重运营的行业,企业之间的比拼,是网络效率的比拼。过去效率的核心体现在成本,即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边际成本,而以顺丰为代表的玩家,则在强调服务的属性,放大资产的效能。
也是这个时候,我们再看类似顺丰这样的网络型企业,其市场策略中高频出现的关键词变为“场景”“产业带”。
(来源:顺丰快运公众号)
顺丰快运服务的展会物流,便是其在细分场景精细化运营的集中体现。
此前,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顺丰快运的展位便集中展示了其为实体生产制造业提供一站式物流服务的能力。
据介绍,其服务的行业包括五金机械、医疗器械、通讯、半导体、汽配等。在工业配件、原材料出厂、仓间调拨、成品机械运输、逆向返厂维修等场景,顺丰提供航空货运、传统零担、整车直达、同城货运、大件仓配、跨境FBA等服务。
在揽派环节,全程使用尾板车装卸,订单专人对接,并提供夜收夜派服务。在安全保障上,提供托盘、木架、木箱以及循环箱等多种包材,以及定制化安全包装方案。此外,顺丰还提供高价值货品保价、异地调拨、特殊入仓等个性化定制服务。
过去,大家往往以品牌能力,来区分顺丰与“通达系”服务的市场。而如果将品牌能力进行拆分,其对应的便是一系列的产品。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到,虽然顺丰服务的是一个细分场景,但其需要配备的是一整套方案的能力。
这个过程当中,物流不仅仅是“运”的成分,还包括时效、产品、服务、标准、安全等客户关心的细节,在场景的串联下组成的服务体系。
也就是说,品牌的高门槛,背后其实是“深耕场景+解决方案”的能力。而这种强调服务品质的壁垒,恰好是顺丰的基因,也正在成为顺丰抓增量市场的逻辑。
当然,展会物流是这种增长逻辑的一种体现。标品打天下的时代,大家可能仅仅抓住了客户“运输”的需求,而随着网络型企业的产品分层,大家开始有意培养网络的专业化服务能力,来获取增量市场。
也是在这种策略的牵引下,顺丰快运开始通过“深耕场景+解决方案”的能力,打入一个个专业市场、产业带。
对比展会物流的行业痛点与企业的增长策略来看,展会物流需求的复杂性,意味着适配的企业一定是具备较强解决方案的企业。
首先是时效。
各地会展现场,顺丰快运以“大件也要发顺丰,跨省最快7小时”的新slogan亮相。时效,一直是顺丰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获得差异化优势的重中之重,并成为品牌标签。
近几年来,顺丰在运力、机队等方面重资产投入,持续深耕时效标签。根据顺丰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顺丰作为中国规模领先的货运航空公司、中国航空货运超大货主,上半年运营的全货机数量已经达到99架,国内航线超过2400条,国际航线超过3000条。
(来源:顺丰控股2023年半年度报告)
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得顺丰的时效产品逐渐分层,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也是这种运力的丰富性,使得其在保障时效“快”的同时,也能适配展会物流的“准时”和“稳定”。
第二是服务品质。
客户对于服务的感知是多维度的,包括时效、价格、安全等等。过去一些服务会展的物流企业被称为“黑物流”,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其服务不稳定、价格不透明等。
而正如上面我们拆解顺丰品牌能力的时候所提到的,顺丰的服务品质,实际上是由各个相对标准化的产品组合成的服务体系。这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价格的透明度。
另外,顺丰的直营模式,意味着相比于加盟制企业,其能够更严格地执行统一的管理标准、服务标准。顺丰创始人王卫曾公开表示:顺丰将服务品质视为生命。
品质,是顺丰业务模式发展的根本逻辑和战略高度。如今,服务品质正在适应企业的复杂性、个性化需求,成为顺丰难以超越的服务壁垒。
(来源:顺丰快运公众号)
第三便是多业务协同。
参展客户有着区域性、大小件、冷链等不同的需求。这就意味着,参展商在选择物流服务商时,在时效和服务都满足的基础上,会更倾向于选择具备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企业。
这正是顺丰的优势。多年来,以快递起价,顺丰目前已经在快递、快运、供应链、冷链、同城等多领域布局,多业务的协同能力使其能够轻松应对客户需求的复杂性。
整体看来,万亿展会经济,正在培育相配套的展会物流。而这种强调时效、服务品质和安全的特殊场景,实际上是对物流企业综合实力的一种考验。品质标签正在帮助顺丰,成为其中的关键玩家。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