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辉:从1部车、2张桌、3个人,到中国零担的先锋
“我认为企业管理就是管人、管事、管思想,而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更高层次的管理。”

好企业先有好品格。而一家公司的风格和气场,往往是由企业家的品格决定的。盛辉是一个谦虚的企业,盛辉也是一个务实的企业,虚实之间,折射出的正是创始人刘用辉的商业品格。

撰文/方鑫

       2013年10月9日,福州市晋安区前横路169号,两辆大巴载着60多人来到位于此处的福建盛辉物流总部,这是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物流企业家,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拜访盛辉物流董事局主席刘用辉和他的高管团队,对于一贯低调潜行的盛辉物流一探究竟。

       一部车,两张桌,三个人。

       跟大多数物流公司一样,盛辉物流1992年的起点并不高,甚至可以说非常草根。

       但跟大多数物流公司不一样,如今的盛辉物流已经突破了绝大部分物流企业所苦恼的成长瓶颈,并且仍然在快速发展壮大。

       一个扎根福州、土生土长的传统物流企业,脱颖而出的原因是什么?

       从一个卡车司机到盛辉物流董事局主席,刘用辉究竟如何做到这一切?

       “盛辉发展到今天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诚信、安全、速度,这三者缺一不可。”说起盛辉的发展,刘用辉用他惯有的慢条斯理,一字一句,言简意赅。

       内敛低调、不爱多言的刘用辉信奉的是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

    创业唯诚信

       1992年,32岁的连江县透堡乡青年刘用辉,乘着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东风,尝试起经营个体运输,在福州创立了盛辉货运站,从一部车、两张桌、三个人起步,开始在货运市场上奋力打拼。

       当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刘用辉既是公司的老板,同时也是公司的驾驶员、业务员、搬运工。经常货运到哪里就睡在哪里,驾驶室和车厢经常成为他的“卧室”。有时,车厢被货物堆满了,刘用辉只好在车底下铺一张草席,就地而睡。

       创业的艰辛练就了刘用辉草根般的坚毅,也培养了他草根般的真诚。后来业务做大了,员工多了,但诚信和勤奋一直伴随着刘用辉做人做事,并逐渐成为盛辉的公司传统。

       就在1992年冬天的一个夜晚,盛辉货运站接待了一位焦急万分的客户,他是纺织厂的业务员,急需将一件样品经深圳转运至香港,当晚就要发送,找了多家货运公司,却没人愿意承运。当时,盛辉发往深圳的车也才装了不到三分之二的货,如果发车,肯定赔钱。样品能否及时送达直接关系到一个工厂的生存与发展。刘用辉想到企业生产之急,在货源未满、明知是赔钱的情况下,毅然接下了这单业务,当晚就从福州出发,连夜将货物送到了深圳。最终,这件样品提前半天送到香港客户的手中,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得到了收货方与发货方的一致赞扬。尽管运费仅仅几十元,但因为信任,这家企业从此与盛辉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一直到现在。

       这样的“偶然”一桩又一桩,于是盛辉一诺千金、急客户之所急的故事变在业内传开了,这为其日后赢得百事、福耀、统一、日立等知名品牌的青睐奠定了良好的口碑,很多企业与盛辉一直保持着多年的业务关系。

       人无信不立,刘用辉说,“做物流,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讲诚信!”创业之初的诚信一直被刘用辉作为安身立命的法宝延续了下来。

    运输唯安全

       1997年,盛辉货运站提升为盛辉汽车运输公司,已经拥有了29辆运输车,1.5万平方米营业场地和120多名员工,公司开始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期。至2004年,盛辉集团总部在晋安区前横路169号落成,并建立了机动车检测站、修理厂。

       2005年前后,高速公路治超治限,实行计重收费,社会运力一时极度紧缺,各地货物大量积压。面对市场运力不足的瓶颈,刘用辉当机立断,适时分批购进180多辆性能先进、节能环保的大型货车投入长途线路。如今,盛辉长途大型快运车辆已发展到460多辆,拓展了36条省际快运直达专线,一举打响“盛辉快运”品牌。

       “预防为主,安全第一”,随着车队规模越来越大,对于安全这根弦,刘用辉20多年来从未有丝毫放松。

       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刘用辉对技术与装备的作用极为重视。为了确保行车安全,盛辉2002年起就引进了GPS定位系统和电子行驶记录仪,并在全公司车辆配备安装。电子行驶记录仪就好比飞机上的黑匣子,可将行车全程把数据输入下来,例如它可控制提醒驾驶员在凌晨准时换岗,还可记录下驾驶员刹车前20秒的操作,为事故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为了减少事故发生机率,盛辉建立了以集团机动车检测和维修为总站、各地片区设立检测和维修分站的运输车检测维修网,并引进了最新的电子检测设备,实时对运输车进行检测维修,而在长途运输车上使用GPS卫星导航技术,切实提高了安全行车效能,增强了对车辆、货物的跟踪、调控能力。

       现在,盛辉物流已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三严一准一重点”的标准化操作原则,即严格针对货物种类、性质、重量分别采用吊车、叉车、液压车、人力等多种方式装卸货物;严格要求运输车辆配置防护垫、隔层板、紧固绳、防雨篷等安全防护措施;严格实行标准化系列操作,现场开单入档、分类标注、电脑录入,杜绝窜货错发,追求零失误零错漏。准确把控车辆配送状况,24小时卫星导航实时跟踪与查询,即时承接、定时发车、安全可靠、准点到达。重点推进绿色减排的甩挂运输。

       前一个十年是盛辉的创业期,后一个十年是盛辉的快速发展期。点、线、网经营模式则是盛辉业务拓展的要诀。刘用辉以网点建设为先导,走出了一条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点线成网的成功之路。经过多年努力,盛辉建成以福州为枢纽,联结海峡西岸、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华中、西南六个片区的物流中心,下辖物流网点近300个,自有运输车辆1500多部,经营网络覆盖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广大地区,实现了从本省走向全国的跨越。从2003年之后,盛辉物流年增长率持续递增25%以上,确立了盛辉在本省第三方物流、尤其是零担散货物流市场上的龙头地位。

    制胜唯快速

       “飞马”是盛辉的注册商标,如同展开翅膀的骏马,喻义“我来送,我最快”。 这句话既是盛辉的口号,也是盛辉出奇制胜的法宝。盛辉借助现代通讯、网络技术对信息的准确率进行整合与管理,内外协调一致,以保证运输效率的最大化。

       不仅如此,盛辉还推出了其特色服务——特快专递时间承诺,此种经营模式既方便了管理又有利于降低能源损耗。

       2009年11月11日,盛辉收到了一封来自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华狮包装机械厂董事长汤明清的感谢信。

       汤明清在信中说,“我公司属于机械行业,货物量较多,而且都是重货。在南通盛辉经理崔超峰的合理安排调度下,几乎每天盛辉的货车都会在第一时间里前来装卸货物。11月7日,我公司50台重货机器急需发往深圳,客户那边非常着急,如不能按时装车到达,我们将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不巧的是正值连续多日的雨天,机器淋雨就会生锈,这给正常的装卸带来困难。当时内心十分着急的我打电话给盛辉,没想到,盛辉立即安排人员前来装车,盛辉员工披着雨披,冒着雨卸车、装车,没有一个人抱怨,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盛辉这种‘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的态度和工作责任心,让人感动!由此更加坚定了我们永久合作下去的信心!”汤明清的一席话道出了盛辉老客户对其情有独钟的原因所在。

       福州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是盛辉长期合作的大客户,其物流特点是运输时效性强,市场需求量大,服务质量要求高。

       为满足该公司高起点、高标准的物流服务需求,盛辉首先建立了专员责任制。针对厂家在省内外的货物集散总量大,尤其高温旺季发货频率高,时效要求紧的饮料运输特点,公司驻厂专员着力加强了与厂家在车辆调度上的配合,为确保物流质量,公司在加强承运司机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同时,还实施了对运输饮料系列原材料、成品注意事项的专业化培训。其次,盛辉规范了操作流程,严把物流质量关。公司安排专人做好装货现场车辆的排队、疏导,保证仓库出货畅通无阻,并对发货后在途及到货进行过程跟踪,及时向厂家反馈相关信息,定期电话拜访收货客户,了解收货方对到货质量及时效性需求,及时作出对应调整。

       2010年1月,素以严格质量管理著称的福州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将“最佳物流供应商”的荣誉授予了盛辉物流集团。“这项荣誉不仅是福州百事可乐饮料公司对盛辉长期以来提供物流服务的一份嘉许和肯定,更是对盛辉员工再创服务佳绩的激励和鞭策。”这是刘用辉的“获奖感言”。

    治企如治家

       刘用辉坦承,创业伊始,他对企业文化这个概念还很陌生。 “开始,我没太多的想法,仅仅是想改变生活,过好日子。”刘用辉说,“我在创办公司时,是父亲跟我说,做人要诚信,做事要勤奋。我就这么要求自己,把它当作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也这么要求我的创业同伴,把它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刘用辉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不仅要承担家庭的责任,还要承担公司几千名员工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我想,进一步把公司办好,就是承担起了更大的社会责任”。

       “家和万事兴”,刘用辉常以此格言勉励员工。

       面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广大员工,没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奋斗的取向是难以形成内在动力、团结全员去不断开拓进取的。所以,盛辉把既有的传统进行归纳提炼,综合梳理,形成了盛辉独特的企业文化系统,命名为“飞马文化”。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让许多中小物流企业倒闭,裁员、减薪的更是不少。盛辉的货运量也下降了35%,部分车辆停运,不少网点面临亏损。在此时刻,刘用辉毅然承诺,“盛辉不裁员、不减薪”。令人感动的是,盛辉员工也自觉发出了“公司不放弃,我们更努力”的倡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次年5月,盛辉的货运量就恢复到了正常水平,顺利渡过了难关。

       从一个普通司机成长为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刘用辉深深感到学习的重要。他认为,“对员工最大的关爱莫过于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

       随着企业的发展,刘用辉先后修建了20多个培训中心,每年划拨培训经费200多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70多期,受训面覆盖全员。盛辉不仅先后聘请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福州大学等的教授和物流专家到公司为管理人员授课,还选派员工到各级政府举办的培训机构培训。

       刚开始,一些员工很不理解,有人就说:“我一个搬运工学那么多干嘛。”但后来,在公司的启发引导下,他慢慢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学习从缺课到从不落课,通过勤奋的学习实践,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如今,他通过努力已经晋升成集团仓储部经理,自己撰写仓储培训教材,担任教员为员工讲课,2011年还被评为“福州市劳动模范”。

       近年来,盛辉的年轻员工数量快速攀升,达到婚龄的员工因各种原因出现了“剩男剩女”,对此,刘用辉要求公司各级要当好“月老”,每年拨款组织员工参加各种联谊活动,不少员工因此告别了“独唱情歌”的生活。经过牵线搭桥,已有100多对员工在公司喜结连理。

       一名公司员工在盛辉内刊上写道:“我曾东去天津捕过鱼,南到深圳打过工,西赴新疆摘过棉花,北上内蒙喂过马。七年过去了,行囊依然空空,过着单身日子。自从老乡把我介绍到了盛辉,我当上了仓管员,有了积蓄,找到了爱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员工的认同感和幸福感溢于言表。如今,看到几百名外地籍员工分别在各公司驻地购房、买车、娶妻生子,过上舒心的日子,让刘用辉感到欣慰无比。

       因为从业者素质较低、组织较为松散、管理难度大,货运物流企业往往陷入“大而不强”的发展困境。盛辉物流经苦苦探寻,从传统文化积淀开始,一步步构建起了独具盛辉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管理素质不断提升,并因此实现持续快速地成长。

       “企业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外化为企业的经营文化、为商之道,”刘用辉说,“我认为企业管理就是管人、管事、管思想,而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更高层次的管理。”

       “人们总觉得物流行业就是大码头、大车库,但我们不做‘大码头’,要做‘百年老店’!”站在盛辉物流总部秩序井然的配送中心,看着繁忙而有序的来往车辆,刘用辉充满自信。

       本文首发于运联传媒微信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赞  1 收藏  0 手机阅读
分享到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描进入,并分享到朋友圈

延伸阅读

文章/篇

NaN

阅读/次

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