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描进入,并分享到朋友圈
熟悉德邦的人,一定知道德邦的“对标文化”。这是一个好学、又善于学习的企业。对标华为、对标顺丰,近两年,则是对标UPS。
2013年11月1日,德邦即将启动快递业务。以德邦的对标对象UPS公司为镜像,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线索。
从电报到包裹
1907年,UPS创立于美国西雅图,业务是把电报从电报公司网点送到收报人手里——相当于信息流的同城B2C信使公司。然而,随着十年之内美国700万家庭普及了电话,电报市场消失了,派生的信息流B2C快递市场也消失了。但是,顽强的UPS却通过转型,活了下来。1913年合并一家30人的小公司后,原来的信使公司更名为商业包裹递送公司,UPS的主营业务变更为替西雅图市中心小型零售店送货上门。
当时,美国汽车和马车都未普及,消费者在商场看货下单,商场负责派送——类似于中国目前B2C电子商务中的同城“落地配”。
创始人Jim Casey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对客户的礼节、可靠、24小时服务和低费率。这种与当时其他同城快递不同的高端定位和特质成为了UPS的企业基因——“对这些顾客而言,成功依赖于形象和信任——也就是品牌。对UPS司机来说,这就意味着整洁的仪容、统一的制服、杜绝吸烟和适度的礼貌,当然这也意味着比其它同类工作更高的薪水。”
随后,UPS开始把城市百货B2C业务向其他城市拓展,复制已经验证过的商业模式,并获得成功。1941年,UPS配送了9000万件包裹。
从同城百货B2C到全国B2B
与目前中国的许多电商企业相似,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百货业更倾向于使用自建的B2C派送体系。UPS用18年的努力,终于在1946年赢得了市区百货业老大梅西百货的配送合同,却蓦然发现:市区百货Out了,UPS 的城市百货B2C派送业务也Out了。
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大背景有关,1945-1955年,美国私家车数量翻番,其后十年再次翻番。1960年,80%的美国家庭都拥有私家车。私家车带动了居住方式的变化,富人搬到郊区了,百货公司也随之搬到了郊外,郊区百货的巨大停车场可以容纳数千车辆,于是家庭主妇们开始开车自提货物。
于是,过去半个世纪美国城市零售模式的主流——市区百货公司衰落了。“随着市区百货时代的结束,UPS会失去成千上万的包裹”。
幸而,美国汽车时代给UPS关上了一道门的同时,打开了一扇窗。
1950's美国汽车时代的到来,让UPS的城市百货B2C派送业务走向衰落;与此同时,美国高速公路网的建成,让汽车迅速取代了火车在干线运输中的地位。高速公路网的建成,为基于公路的物流商业模式提供了创新机会。(注:这句话也适用于德邦在中国零担快运业的崛起。)
1953年,UPS高层开始意识到,批量快递业务是未来最大的机会。公司用了数十年熟悉了把货物从市区百货快递给城市居民,现在要开始尝试把货物从制造工厂运送至郊区商场。这意味着所需要的网络,由过去单个城市的“落地配城区网”,转变为跨城市、跨州的“异地骨干网”。
然而,美国50年代的跨州业务面临着进入壁垒。当时的情形是,许多联邦法规和州政府限制州际贸易,卡车和铁路货运协会通过法律途径,限制快递公司从事跨州业务。
UPS为了避免正面冲突,从1953年开始在交通繁忙和政策开明的少数地区开展批量快递试验,并延伸到洛杉矶-旧金山线路。面对卡车司机的反对,UPS通过论证其定位于卡车货运公司不愿接收的小件货物,平息了反对声。公司通过逐步积累中小型企业客户,为400家企业客户提供每年180万件包裹的B2B集中物流。UPS用了30年适应了汽车时代的来临,把业务模式从同城B2C成功转型为全国性B2B。
建立全国汽运网络
1954年,UPS在公司年报中提出了十年远景:“在十年后,除了继续服务零售商店,UPS应该能够在两天内,通过汽车或飞机将批量小件包裹地送到美国的人和城市或乡镇。”这意味着,公司需要搭建一个全国性的骨干运输网,UPS称之为Golden Link计划。
由于跨州货运监管的壁垒,UPS并非一次性地建成全国网络,而是通过法律途径,逐个州突破壁垒。突破一个州的监管壁垒,就把网络铺设到这个州。从1952至1975年,UPS在西海岸、东海岸和中西地区建立了跨州陆运B2B服务;1980年法律取消了一次快递100磅的上限,UPS终于搭建了一个全国性的网络。
作为搭建全国陆运网络的回报,到了1984年,UPS包裹处理量为20亿,比美国邮政局还要高1亿件。
我们知道,德邦的第一次转型是2004年从空运代理转做汽运,而且这一转就成为了如今零担快运业的老大,如今即将转型进入快递业。当今四大国际快递之首的美国UPS公司,创立的头几十年内,送过电报,送过百货,直到后来才转型为全国网络型、乃至全球型的快递企业。所以,伟大的企业之所以伟大,不仅要打得赢对手,还要经得起折腾。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