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鸣做客人民网:消费升级离不开冷链升级
秦玉鸣表示,冷链物流是民生工程,对于保障民众食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来源:中物联冷链委

3月12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做客由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的2019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论坛,同各领域专家和企业嘉宾围绕“制造·质造·智造,品质建设赋能产业升级”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秦玉鸣表示,冷链物流是民生工程,对于保障民众食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肉制品、水产品、乳制品、速冻米面食品、生鲜水果等,其从田头、枝头、源头最终到老百姓的舌头,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全程冷链物流的保驾护航。

冷链是集制冷、供应链、物品学和物流四种属性为一体的复合产业,要求产品从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配送到终端销售过程始终处于严格温度控制的状态,其对于全程温度和作业节点衔接具有很高的要求,一旦断链会对产品品质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中物联冷链委统计,2018年中国冷链物流实际需求量达到1.8亿吨,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达到2886亿元,行业近十年来处于起步和快速发展阶段。但是相比美国、日本等冷链发达国家,我们在冷链各方面的差距还很大。

比如,2018年日本冷库总容量3761.2万立方米,冷藏车保有量约25万辆。美国冷库总容量1.31亿立方米,冷藏车保有量58万辆。中国冷库总量达到1.3亿立方米,冷藏车保有量为18万辆。日本和美国人均冷藏车拥有量分别是我国的15倍和18倍,冷库人均保有量分别是我国的3倍和4倍。

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冷链物流的流通率平均达到95%以上,在这些国家甚至连矿泉水、鸡蛋、蔬菜等的流通也使用冷链手段。而我国果蔬的综合冷链流通率不足15%,肉类冷链流通率35%,水产品冷链流通率45%。

我国乳制品人均消费量折合生鲜乳约为35kg,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我国即食鲜果人均消费量不足60kg,不足发达国家人均105kg 的一半。我国肉类人均消费量为50.3kg、美国为98.6kg、欧盟为69.6kg,仍具有较大增长空间。

他指出,冷链物流对于食品药品整个产业链来讲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助力生产端、赋能零售端、升级消费端。

助力生产端

首先健全的产地冷链物流体系,可实现初级农产品的深加工和错峰错季上市,提升农产品货架期和品牌价值,比如活虾的周期很短,但是经过加工的冻虾却可以成为爆款并且常年售卖。其次在国家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冷链物流可改善农产品滞销现象,降低农产品损耗,增加农民收入,据悉当前由于冷链不完善造成的农产品损耗超过千亿元。

其次是助力生鲜农产品“上行难”问题,很多地区没有产地冷库和冷链网点,优质农产品根本走不出去。比如樱桃的最佳储存温度是-1℃~0.5℃,如此娇气的水果,如果没有冷链将寸步难行。

赋能零售端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人、货、场零售场景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零售、智慧零售、无界零售成为主流,它们的特点是感知消费习惯,预测消费趋势,提前掌控货物需求。

以生鲜产品+智慧零售为例,消费者通过手机下单,然后半小时内即可送货上门。这背后就需要有强大的冷链信息调度系统,以及离消费者最近的微仓冷库网点布局,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最快速度满足消费体验、增加客户粘性。

升级消费端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正在升级,不在一味注重价格,而是更看重品质和安全。但有时候往往由于冷链缺失会造成品质降级,所以要想消费升级首先要冷链升级。

比如我们去超市购买速冻水饺,回家一煮发现饺子皮破了,这就说明食品在某个运输环节脱冷断链了,速冻水饺如果有解冻和复冻的情况,虽然在超市看不出来,但是一煮就露馅。

再比如说很多老百姓喜欢吃热气肉,认为现杀现宰的猪肉最新鲜,实则不然,只有在0-4℃条件下经过24小时排酸的冷鲜肉,通过冷链手段送到消费者手中,才能最大程度抑制肉体中活性酶和细菌微生物的繁殖,实验表明温度每升高6℃,细菌数量繁殖一倍。

当然,更不用提疫苗、诊断试剂等医药相关产品的储存和运输,如果冷链物流不到位,很可能对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原文来源

赞  2 收藏  0 手机阅读
分享到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描进入,并分享到朋友圈

延伸阅读

文章/篇

NaN

阅读/次

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