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仓储经理人,如何撰写一份靠谱的仓储物流整体方案?
针对具体目标明确重心,合理协调冲突,找到平衡点。

来源 | 仓库社区

作为职业仓储经理人,我们的工作除了包括日常的管理工作之外,还应当包含一些整体战略方面的部署与思考。这其中,就包含仓储物流整体方案的撰写。

接下来,我们将会从七个方面剖析撰写仓储物流整体方案需要思考的内容,方便大家学习与思考:明确目标、数据分析、了解作业特性、做好平衡、效益分析、模拟作业、库内规划。

1、明确目标  

所有的方案,都是为了解决企业现阶段出现的问题的,或是实现企业预设的目标而制定的各种措施。因此,在制作方案之初,就必须明确这一方案的目的及所要达到的目标。

明确了这一点,等于是为以后的设计工作明确了重心以及平衡点。

对于仓库管理来说,其目标无非是增加有限空间内的存储量,提高空间利用率或者加快周转速度,缩短库存周期。但是,这些目标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完全满足的,有时相互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冲突,此时就需要有一个平衡点,来权衡如何取舍。

目标设定后,还需要与相关的各部门沟通,尤其是使用单位,新的目标,新的方式必定会打破旧的作业模式,因此让使用者了解新方案的目的,支持新方案,将大大有助于方案的实施。

2、数据分析  

好的方案都是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而取得数据的最好方法,是与相关的作业人员进行讨论。这一过程,既可以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又可以使现场人员有机会对计划目标提供意见。

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所需要的数据也是灵活的。基本数据可分为场地状况与作业资料两大块。场地状况如库房的面积、高度、区域的划分、周边道路的状况以及环境要求、行业标准、消防要求等。

而作业资料相对较复杂,包括作业的单位(托盘、周转箱、单件、成箱等)、进出货的频率、安全库存的考量、储量的要求、拣货发货的方式、流量的ABC分析等等。

取得资料后,需要对资料做一个系统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要问这样几个问题:

■  满足这样的储量需要多少的空间?

■  应该使用何种储存方式及配送的方式?

■  现有的设备可以满足吗?应该使用何种设备?

■  空间应该如何合理分配?

3、了解作业特性  

通常来说,仓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第三方物流的配送中心,一类是企业自建的配送中心。这两类仓库,因为服务的对象不同,必定导致其作业方式的不同。

第三方物流,通常是为多个不同的厂商服务的;因此,要求其物流方案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满足经常变化的要求。

而企业自建的仓库则个性较强,通常针对企业自己的产品或者性质相同的客户,如专卖店,因此要求其物流方案针对性强,某一环节的处理能力突出,形式相对较固定,可满足一定时期的要求。

4、做好平衡  

设计过程中,如何取得储量与效率的平衡?储量与效率是考量仓储方案优劣的两个基本指标,储量代表空间利用率;而效率,很大部分取决于空间布局的合理性。这一部分,是一个合理的物流方案的关键,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例如在存储区,有时为了增加储量,将叉车的作业巷道压到很紧,这样必然使叉车操作人员的效率降低,从而降低进出货效率。再例如仓库作业中,必定同时存在人流、物流、车流(自动仓库除外),节省空间的做法是三者以同样的路线作业,但是难以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同时会带来安全性问题。

那么如何去权衡取舍呢?我们认为,应该在满足储量的前提下优先考虑效率。

简单来说,仓库作业是各个环节作业的组合,单独地考虑某一部分的效率是无法满足整体作业的要求的,因此需要全局的、综合的规划。

5、效益分析

投资额与投资效益,也是影响企业物流方案的重要因素,在方案初步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效益分析。对于以储存为主的仓库来说,其效益主要体现在单位储位的成本。

将建筑投资、人力成本、设备投资总额相加,除以总储位数,即可以得到每个储位占用的资金额,以此来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

对于以配送为主的配送中心来说,效益分析就相对复杂,需结合作业方式来考虑。除评估每个储位的成本外,还要计算方案所能达到的单位时间处理能力。由一些辅助软件可以帮助计算。

6、模拟作业

之前所做的所有工作,可以说是一种基于理论与经验的总结,在付诸实施之前,还应该进行现场作业模拟,以验证其可行性。

模拟最好是在作业面的人员配合之下进行。因为他们是系统的具体执行者,对产品状况、企业运作模式最为了解,也最容易发现系统中的缺陷与不足,方便物流方案设计者进行修正。现在也有相关的仿真模拟软件,但大多数用于集装箱码头等大型货场。

7、库内规划

设计仓储物流方案时,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提出方案的时间。许多的厂商在建筑设计完成后,已经开始土建时再开始考虑仓储方案,由于柱距等影响,往往会造成空间浪费,因此最好的时间应该在土建之前。

再如对方案弹性的考虑,好的设计应该是有一定扩充能力的,摆的满满的仓库通常效率都比较低。再如对货物流动尖峰期的考虑,设计能力是否能够满足高峰期的要求等等,都应该纳入考虑范围之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运联观点。

赞  0 收藏  0 手机阅读
分享到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描进入,并分享到朋友圈

延伸阅读

文章/篇

NaN

阅读/次

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