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通的发展史,看固定资产占比如何作用于成本优势
固定成本能够对成本管控有正向影响的前提,就是规模化。

来源:运联智库(ID:tucmedia),作者:杨宏远,编辑:小L


又到一年财报季,也到了讨论快递企业排名的时候。

3月17日,中通快递发布2019年度财报,财报显示,中通快递2019年完成业务量121.2亿件,同比增长42.2%,市场份额较去年扩大2.3个百分点至19.1%。几乎可以说,中通已经坐稳了“通达系”快递头把交椅。

从最初的“逆袭”之路,到近几年的连续攀升,中通强大的成本管控能力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因。此前运联研究院提到过,快递单票成本结构中,中通是快递企业中结算成本最低的一家。

那么,为何中通能做到成本低?快递成本到底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其实去年的“快递业大会”上,运联智库就曾询问过中通快递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赖梅松这一问题。

“成本低,效率高”

赖梅松将中通“后来居上”的原因归为六个字:成本低,效率高。

他提到,2009年民营快递取得合法地位后,他就隐隐感觉到快递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那这个时候我就思考中通应该做什么。我们确实做了些和别人不一样的事,第一件事是聚人心,第二件事是建能力。”赖梅松说道。

第一,聚人心,简单来说就是中通的加盟商持股政策。中通快递于2014 年、2015 年和2016 年分别以股份和现金方式收购加盟商,并让加盟商以公司高管的形式持有中通股份,以此刺激区域加盟商的积极性。赖梅松提到,这一做法让全网上下拧成了一股绳,能做到政策推行畅通,为后来的一系列能力提升打下了基础。

第二,建能力。赖梅松提到,加盟商持股政策推行后的几年内,中通总部将大部分的利润都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并称中通是行业里拥有自主产权最多的企业。

快递企业资产投入主要有三个方面:自有车辆、自动化设备和土地及转运中心。赖梅松提到,当初中通购买了大量的土地自建转运中心,相比于租赁场地,仅节省下的租金就非常可观。据中通2019年度财报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通拥有91个分拣中心,其中82个为自营。

此外,中通还是拥有卡车最多的快递企业,干线外包比例很低。截至2019年底,目前中通拥有超6450辆自有车辆,其中15-17米高运力甩挂车约4650辆。

使用自有卡车能够减少外包运输成本,尤其是业务量旺季期间,同时,可以最大化利用运能。财报提到,在2019年度,中通运力车型和自有车队转运比重提升,单位长途运输成本继续降低,长途运输单件成本0.62元,同比下降8.8%。

而单位长途运输成本的降低,与线路规划以及装载率也有关系。因此,近年来中通集中路线优化和运输管理,增加直接运输,减少联运与中转的次数,进而减少中转成本。

2019年,中通持续投资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也使得单位分拣中心成本再度下降。财报显示,2019年中通单件分拣成本0.34元,同比下降9.6%。2019年底,公司拥有265条定制的自动化分拨流水线。

除了这两点外,赖梅松还认为中通的运营管理能力和文化建设,也是公司能够做到成本低的原因。

固定资产占比如何影响快递成本?

商业模式决定了成本结构。加盟制是典型的轻资产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快递业务成本主要包括长途运输成本和分拣中心成本两类。而为什么快递的分摊成本会和固定资产占比扯上关系,则是因为企业在分拨和运输环节投入的固定资产会直接影响成本。

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快递成本:

第一,减少单纯的使用成本。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用地”上,比起租赁场地,自有场地不用交租金,这直接就减少了一大笔成本支出。

第二,在规模效应的前提下,减少交易成本。快递干线外包,最初是因为线路货量不足;但是货量已经足够的前提下,干线车辆的装载率与使用率都能得到保证,快递企业就没有必要让车队切走一部分利润了。

因此,近几年快递企业都逐渐把压缩成本的重心,转移到运输成本当中。去年上半年,几家头部快递企业均加强了干线自营车辆的投入,其中申通、中通的干线车辆自营率最高,分别为70%、85%。车辆利用率已有保证的情况下,自营车队可以通过小幅提升管理成本,来大幅降低运营成本,从而压缩运输成本。

第三,通过提高效率减少分摊成本。相同时间内,自动化设备的操作效率要远高于人工。虽然设备的初次固定成本投入较高,但是只要业务量足够高,固定成本会被不断摊薄。而且随着单量越多,边际成本下降幅度越大。物流技术的出现,实际上也是以机器的固定成本替代了人力的变动成本。

从这三点我们可以看出,固定成本能够对成本管控有正向影响的前提就是规模化,就是需要大量的单量来摊薄固定成本。单票成本低,才能让企业在市场扩展中轻装上阵,越是规模占优的快递企业,越有望实现“业务量提升——降低单票成本——更高业务量” 的正向循环。因此近几年,韵达、圆通、申通等快递企业都增加了固定资产投入。 

对于企业来说,增加固定资产投入带来的成本优势,在应对极端的价格战时是非常有优势的,企业市场扩张期也能成为一把利剑。但是企业要想更好地应对未来,获得进一步发展,仅依靠成本低就远远不够了。


本文为运联原创,作者:杨宏远,编辑:小L;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赞  0 收藏  0 手机阅读
分享到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描进入,并分享到朋友圈

延伸阅读

文章/篇

NaN

阅读/次

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