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描进入,并分享到朋友圈
不管在什么时候,只有活下去的企业才有资格谈竞争力。
来源:运联智库(ID:tucmedia),作者:杨宏远
受疫情影响,几乎所有的物流企业的货源和销售都有大幅度下滑,2020上半年,将是一场求胜之战,也是一场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的企业在面临同样一种风险时有各种不同的应对方法,有的勒紧裤腰带,进行极限式降本,在成本项上做文章,有的反而通过低价增量,大搞网点补贴,力求扩大市场份额。面对同样一场风险防控,不同企业的方法论也不尽相同,有人认为自有车辆的存在是增加现金流压力,也有人认为自营运力可以缩短企业恢复期。
风险,对于企业经营来说,带来的最大的影响就是产目的与劳动成果之间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收益的不确定性、成本或代价的不确定性。而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就是尽力减少不确定性,尽可能消减损失、降低风险。有人认为风险是个两维概念,一是发生后的影响,二是发生的概率,风险管理是个可单选可双选的回答。
因此,之所以会有这些差别,是因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问题,是一个在成本和经营、风险与常规间找平衡的问题。
现金流危机会是企业会面临的最大风险,资金管控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一般来说,企业现金周转速度减缓或营运资金不足主要来自于一下几点:
第一,企业规模扩张过快,以超过其财务资源允许的业务量进行经营,导致过度交易,从而形成营运资金不足。尤其是新业务拓展期,肯定会面临收益的不确定性、成本或代价的不确定性。但是在行业发展平稳,无可预见风险,并且企业发展态势良好的时候,很多企业愿意在短时间内承担这一风险,以求更快的发展速度。
不过在企业面临风险时,比如此次疫情的冲击,应该摈弃“赌徒”心态,避免接触高风险业务,选择中低风险的业务,不要开拓陌生业务,尽量采取保守的企业战略。
而如何在市场拓展的不确定性和现金流安全之间寻找平衡,就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行业发展趋势,作出平衡两者的选择。
第二,由于存货增加、收款延迟、付款提前等原因造成现金周转速度减缓。这一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企业制度的不完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企业基于市场竞争所做的选择。
第三,收入突然大幅下降,但固定成本持续支出,此次疫情对物流企业的影响主要是因为这一原因。因货量减少,无法形成有效规模效应,分摊土地、车辆、设备、人员等固定成本支出,有些企业已经采取“以价换量”的方式,因此最近一个月价格战从快递烧到快运,又蔓延到大票零担市场。但是这一策略对中小型企业并不可取,因为企业会为此其背负较大的资金压力。
第四,增量资金补充突然受阻,比如融资、贷款等因突发事件无法到账。
现金流安全与否会直接影响企业能否继续生存,但是我们还是会反对“唯现金流论”,即把追求现金流当作企业经营的唯一目标。安全现金流是一个平衡问题,企业需要给自己设置一个底线,但是底线之外还是要以企业发展为前提。
在企业因风险面临现金流压力时,有一个选择是极限式降本。
从此次疫情对企业的影响我们也可以看出,固定成本占比决定了企业受影响程度,重资产会带来更高的负债率且资金流动性差,风险发生时更容易出现资金紧缺、资产冗余的情况,固定成本占比越高的企业相对而言受到的影响更大。
分析物流企业的成本构成,占比较高成本的通常都是人力成本(员工工资+五险一金)、机器折旧摊销成本、房租成本等。因此我们可以想象最极限式的降本就是人员成本为零,设备成本为零,土地成本为零,当然这样的企业根本不具备恢复能力。因此企业需要具备的是灵活性的成本结构。
此前一位物流企业管理者曾向运联表示,他们之所以能够在疫情期间正常运营,是因为他们在很多城市拥有自有车辆和司机,这是可控的运力资源。但同时他也表示,虽然拥有自有车辆可以在疫情期间保持良好的反应速度,但是他仍然支持干线运输外包,因为疫情毕竟是概率很低的事件,而在常规时期,干线外包能为企业减少成本。他还提出如果在两者之间找平衡,可以采用运力采购的方式。
设备以租代买也是一种“平衡”的思路,通过租赁,企业可以基于市场的变动,快速调配资源,将固定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一旦发生变动及风险,企业能够能快速的应对及调整。但企业也要考虑到租赁合同履约风险,合理搭配购买和租赁的设备比例,或通过多家企业租赁设备。
疫情期间诞生的“共享员工”也是灵活用工方式的一种。
任何突发事件都会给一些企业带来危机,但也会给另外一些企业带来机会。
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不仅可以较少受到突发性危机的冲击,还能在危机后比其他企业更快速复苏,从而夺取抗风险能力差的企业腾出的空白市场空间,以实现逆势成长。
风险管理能力从来不是一个单选题,也是一个复杂的应用题,一家企业不可能因为时时准备一场不知什么时候到来的疫情而影响正常发展,也不能放任突如其来的危机推到所有的发展成果。因此企业必须做好平衡,要依据风险发生的概率、造成损失后果的严重性衡量风险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
是危还是机,看的是企业的选择。
本文为运联原创,作者:杨宏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