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描进入,并分享到朋友圈
创新不仅要调整组织,更需要转变思维。
来源 | 运联智库(ID: tucmedia),作者 | 杨宏远
“很多时候我是把‘固执’当成了‘坚持’。”回顾创业走过的两年半“弯路”,查货宝创始人曾维文这样毫不留情地评价自己。
查货宝于2017年8月份创立,此后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战略转型,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打击差点断了查货宝的现金流。走了两年半的“弯路”之后,三方物流出身的曾维文又重新做回了“新三方”。
查货宝的第一次战略转型发生在2018年9月份,此时距离其成立刚过去13个月。
从创业之初,查货宝专注于货物在途可视化,并开发了便携式GPS设备。但是创业一年后,曾维文很沮丧,因为他们经常碰壁。原因在于很多企业确实有货物在途可视化这种需求,但他们并不想为其付费。
查货宝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刘志诚回忆起最初的创业阶段时提到,查货宝的服务质量稳步提升,货物跟踪中能抓取的数据维度也越来越多;但是他们却发现,货物跟踪对很多发货人来说并非是必需的。尤其是普货的货主,整个运输时效不断提高之后,他们想了解的只是两端的时间点,而非全程。
但货值比较高的产品,会有全程货物可视的需求,比如一个很典型的细分领域活体运输。然而,这样的细分市场规模小,而且难度大。
回到查货宝自身,此时的团队也缺少技术基因。种种现实之下,查货宝做了第一次转型。
这一次转型,查货宝将自身发展定位描述为“美团”模式。查货宝把专线当做早期美团的商家,把三方物流公司定义为消费者,不去干涉专线零担运输的价格,而是发售“折扣券”。“折扣券”的使用规则,就是专线填仓货的要求。比如说,某家专线今天发售了1万块钱的运费券,打9折,其使用条件为:抛货,1吨货在10个方以上,当日使用。
随后,查货宝的业务逐渐扩展到了常州、苏州、无锡、杭州、宁波5个城市,大批专线和三方物流企业纷纷入驻,查货宝日交易额最高达到100多万。
但是,业务扩展也给查货宝带来了很大的资金压力。为了鼓励专线入驻,查货宝会在专线折扣的急促上给予补贴。但是很快他们发现,没有补贴,很多专线就不发“折扣券”,很多发了的“折扣券”也被专线的老板娘抢了。
补贴给查货宝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最困难的时候,其账面上的资金只够发公司员工下个月的工资。
摔了这么狠的一跤之后,曾维文和他的团队问了自己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线下交易线上化的需求到底存不存在?它的价值是什么?第二个是,如果这个需求存在,是我们能做的吗?
(查货宝创始人曾维文)
“当一个城市中的三方物流企业的数量,远超过专线企业数量的时候,交易模式就变成了‘多对少’。强粘性的合作,早就通过协议或者口头方式约定好了,把线下交易搬到线上,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任何一方的问题。而且,我们也不可能像共享单车那样制造需求,那可能需要上百亿级别以上的投入,不是我们能玩的。”曾维文回忆那时的情景时说道。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那下一步怎么办?曾维文和他的团队花了最大的力气反思自己:过去两次转型的失败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曾维文把更多的原因放在了自己身上。“作为掌舵人,转型失败的主要原因在我身上。或许是情绪管理,是眼界,是格局,是认知,总归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不然不会亲自开船撞上冰山,还撞了两次。”反思过后,曾维文最大的感触就是,创业者往往会把固执当成是坚持,并且会为这份“固执”寻找非常充分的理由,但实际上并没有看清行业。
思考了过往的从业经历与核心竞争力后,查货宝决定重回三方物流。于是,2019年11月份到2020年2月份,查货宝一直在整理自己最新的产品:“发货基”。
之所以把新的产业叫做“发货基”,是因为查货宝团队认为,过去十几年里很多三方物流企业是用商务公关来驱动生意的,但是未来这一套行不通。
对于整个生产制造业来说,物流环节的降本增效是必须的。商务公关依然会存在,但只会越来越少。越是大笔的交易,信任成本越难建立,但是零散的订单,小型的企业信任还是相对容易建立的。曾维文笑着说,这是“柿子捡软的捏”。
查货宝为自己的目标客户做了很精准的画像:第一,民营企业;第二,月运输额在5到30万之间;第三,对物流费用偏敏感,物流费用占总成本比例偏高;高低货值的产品居多,诸如电瓶车、柴油机、钢地板、木地板等;第四,非标产品,例如裸装的机械设备等,这类产品往往会被专线以非标的理由加收费用。
“发货基”就是主打流程透明化与价格透明化,“只报一次价”是其在服务上做的创新。
“这样的服务下,第一单是很难做的,有可能报高也有可能报低。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只报一次价。比如说我们的报价是1万,客户觉得可以并下单后,我们拿到了更优的运价,省下的钱会进入系统中‘为你省钱’的列表中,作为之后发单的抵扣。如果报价低于市场价,损失是我们自己承担的。下游承运价格、车价和承运商信息在系统内都是透明的。”曾维文解释道。
“只报一次价”的服务,还需要两个因素的支撑。第一,强大的供应商资源。众多且稳定的货源,是查货宝能获取优质供应商资源的底气。第二,零担货品出厂的确定性,即拿到货的那一刻,就能通过提货车辆上安装的智能称重设备,确定货品的吨方,并通过智能报价体系给出更精准的报价。
据刘志诚介绍,货主企业可以在查货宝的PC端系统,查询到4个模块的数据:车板价、运营成本、资金成本及财税成本。要搭建精准的报价体系,就需要持续深耕某个市场,掌握更多的数据信息。
不过发展早期,查货宝并没有过早地拧紧阀门,发展规模到达一定程度后会选择几个细分领域持续深耕。
曾维文认为,很多三方物流企业内部都存在利益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比如跑业务的永远嫌自己拿的少,干运营的都觉得累得半死。而三方物流的合作都是个性化的,一旦销售与企业深度粘合,很容易造成飞单。因此,从去年开始,查货宝就在尝试内部管理上的创新:“特战队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把销售与服务分离。“打新的不能陪运营,因为只要碰完就没有精力打新,运营的人也不能去打新,因为基因不同。”曾维文解释说道。
“特战队”由三个人组成,分别为客服、调度、操作的三名员工。据刘志诚介绍,目前查货宝内部员工自发组织“特战小组”最短的时间是8天,最长是18天。“特战队”按照百分比来分享销售收入,这样能很好地解决了员工驱动力的问题。
利益分配机制是驱动内部平台化的本质。查货宝打造“特战队”的初衷,是打破各部门的壁垒,提高能效,满足服务质量的同时提高能效。
“特战队”的存在就相当于一个强大的中台,是三方物流企业真正需要建立的壁垒。“中台”的概念是通过建立业务标准、打造技术、储备资源、进行财务与数据支持、战略指导等多个维度的能力,利用规模化、标准化实现一对多,为销售部门提供中、后端支持,提高核心竞争力。
而发展到后期,“特战队”的模式还可以延伸出更多的可能,为中小型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完成内部运营的平台化,就能帮助企业跨过内部组织管理的一个最难的坎。
“很多传统的物流企业长不大,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思想观念的问题。”曾维文说道。从他的观察来看,有的时候所谓的经验反而更容易束缚住思想,有的时候“一张白纸”的人去做销售,反而业绩更好。
当然,要想让白纸发挥作用,必须要构建强大的组织体系。今年1月份,查货宝报名参加了运联智库发起的“青云学院”。青云学院通过体系化、专业化的课程安排,以及丰富的物流行业案例讲解,致力于为物流企业提供结构化、高价值的科学方法论,突破战略与组织这两个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曾维文提到,青云学院给了查货宝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方法。总结过去几年查货宝的发展历程,曾维文说到,创业的本质,是反映创始人及创始团队自身认知水平的提升以及认知的变革过程。所以,他现在更多是通过创业去看自己。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