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本土冷链物流,能不能做大?
产业结构带来的困境,有没有突破之道?
来源: 运联智库(ID:tucmedia)
作者: 曹莉
编辑: 小L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成都也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近些年,成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资源加快集聚升级,催生了冷链城配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典型的消费型城市,成都本土的冷链城配物流市场虽然一片火热,但是发展过程中也被泼了冷水。

9月15日,由运联智库主办,四川省物流商会、成都市供应链协会、中智投资咨询、成都市道路货物运输行业协会协办的“融合2021:区域物流研讨会·冷链与城配专场”在成都召开。

研讨会上,来自成都本地的冷链城配物流企业共同讨论了几个话题:制约成都本土冷链城配物流企业发展的因素是什么?未来冷链物流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哪里?当地的企业该如何进行自身变革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阻碍本土冷链城配物流发展的“绊脚石”

在运联智库走访成都冷链城配物流市场过程中,多家物流老板反映:尽管近些年冷链赛道一直火热,从传统物流转型的、从其它行业跨界而来的涉足冷链的物流企业也不在少数,但是成都本土的冷链物流企业仍多以小微企业为主,中、大型规模的却很少。

冷链物流这块蛋糕很大,为什么成都的冷链企业规模分布不平衡呢?

成都物流企业商会执行会长刘劲东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除了干线运输上会全程冷链外,城配端或者区域配送过程中,百分之六七十的冷链企业是没有按标准去执行的,而是打擦边球。整体而言,本土冷链市场“断链”现象非常普遍。这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为了降成本。尽管相关的行业政策、法规的出台为冷链物流企业提供了引导,但由于目前冷链物流的标准化、精细化运营不足,硬件设施相对陈旧,导致政策标准无法落实下去。

此外,由于业态原因,一些大平台的出现让冷链城配物流企业的议价能力变弱。企业高价买完冷链车后却被普货车截了胡,不想亏钱的情况下,企业只能低价竞得货物后绞尽脑汁想招数保持利润。然而,靠价格战比拼带来的结果就是“恶性循环”,消费者的利益和行业的发展都会受损害。

 “冷链物流比普货运输的颗粒度要大,因此买冷链车的前提,是企业有稳健的货源做支撑。”刘劲东说道。

冷链物流领域中,医药冷链的门槛比食品冷链更高。比如,医药冷链运输中,所有的温度数据全程不能断链,每隔5分钟都要有一条温度记录,如果交货的时候没有这个温度记录就会被拒收。而食品冷链环节中通常是没有这种要求的。

四川诺特冷链物流总经理佟建飞在会上表示,医药和食品冷链运输目前存在相同点,就是全国运价都很低,利润也很薄。因为成都是一个消费型城市,能发出去的工业产品非常少,很多冷链物流企业的业务主要是季节性的蔬菜水果,这跟入川的货源是不匹配的。而入川的大部分药品,也都是从沿海城市或者北京、天津这些地方运过来的。成都的疫苗企业比较多,但是整体规模都不大;血液制品领域,体量较大的企业,整体产量上跟沿海地区又非常不匹配;所以,医药冷链车出去的时候没有货,导致成都成为了一个典型的落地配城市。

此外,成都市场上能叫的出来名字的医药冷链企业名字有20多家,狼多肉少。“所以整个行业面临着洗牌,现在我觉得大家伙就是能活着就是最后的胜利了。所以说,导致本土冷链物流企业规模起不来的原因,是市场价格越来越低,然后物流企业转过头来降低自己的服务质量。”佟健飞补充道。

从冷链的运输组织方式角度来看,可以将公路冷链运输主要分为冷链整车、冷链城配和冷链零担三大类。目前,我国冷链零担玩家多集中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由成都冷链物流发展情况来看,由于缺少大规模的工业制造业,回程货源很难得到满足,零担集货较为困难;但其消费市场需求大,因此运输方式多为城市的短途运输。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来自上海荣庆物流供应链成都分公司驻地人员曹斌也有相同看法。他认为,成都是一个到货城市,多以工业品为主,出川多以快消品为主。国内制造业发达的地区都在沿海以及一线城市,包括一些规模较大的食品厂,这些城市很容易带动冷链需求,其产业自身就具备规模效应。而成都的农产品规模都比较小且分散,不足以支撑一些大的冷链企业的发展,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成都当地的冷链物流企业规模一直发展不起来。

从以上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制约成都本地冷链物流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专业性不强、本地产业结构差异、冷藏车成本高,“断链”时有发生,硬件设施发展相对落后等。

拥抱科技是为了提高效率,更好地为客户降本

区别于其他物流细分赛道,冷链赛道的业务具有季节性波动的特点,比如应季水果和海鲜等。而这对于很多货源较为单一的冷链城配企业而言,车辆闲置的成本是比较高的。面对车多货少的市场,企业如何建立自己的竞争壁垒?又该通过什么方式实现降本增效?

四川八时物流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OO邓强表示:“大家都说现在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各个环节都有生存压力,我们虽然不具备改变行业现状的能力,但我认为未来行业的改变一定是靠科学技术的改变。纵观整个冷链城配物流行业,我们一直在面对的是他们的特殊性:订单碎片化、时间碎片化以及服务的特殊化。可能每一件商品都有着不同的服务需求,‍‍而这些碎片化的订单和碎片化的时间,实际上我们很难转化为一个有效的产生生产力或者产生价值。”

邓强认为,如何把碎片化时间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的时间,是需要技术以及装备的革新,而‍‍不是单纯靠管理模式或者‍‍运营模式。因为,有很多特殊场景是你的模式和你的管理无法触及的,只有依靠一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装备才能够实现。

绿程供应链董事长萧剑从事过多年的软件开发工作,从2017年开始,其就在思考如何突破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高门槛。在他看来,企业能做的就是从设备和工具上进行改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区别于重庆地区物流企业的重资产配置,成都本土的物流企业更偏向轻资产化运营。除了运用科技手段和先进的设备提升运营效率外,企业还有哪些渠道可以为助力降本增效呢?

美孚黑霸王™区域经理廖怡杰从另一个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市场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如果你没有自己的竞争壁垒,很容易被淘汰掉。大家以前可能只知道为物流企业提供润滑油的“美孚”,而这些年美孚为客户开发了更多的增值服务,如电瓶、轮胎、防冻液等业务;此外,还有营销、店面经营、营销策划等服务。现在单一的服务已经没有竞争壁垒了,为了更好地为客户降本,企业能做的就是通过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来得到客户的认可。

把握新机遇,让冷链物流“热”起来

过去几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基本保持着20%的增速,到2020年整体市场规模达到4800亿元左右。可以看出,我国冷链物流的资源很丰富,市场集中度的提升空间很大。

运联智库高级研究员丁琦分析称,当下的冷链物流市场发展态势向好,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有很多新的机遇。比如,受疫情影响,线上教育成本降低,社区团购等新模式爆发,生鲜电商增速明显提升;冷链医药区别与常温药品,具有安全性要求高、需求突发性强、成本高及专业性强的特点,发展前景也更加乐观。

国际环境上,中国冷链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发展机遇。中智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师何鑫榕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的不断深入,国际、国内冷链通道日益成熟。中国与沿海国家的合作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在中国和沿海国家之间流通。

成都供应链协会秘书长王智超认为,这么多年冷链行业一直没有明确的法规,对冷链体系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和规范,所以大家都陷入了价格竞争当中,而价格竞争尤其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虽然目前大家是以价格来获取市场,并不是以技术和法规,但依旧看好这个行业。

首先,在食品安全领域。疫情后,国家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个背景下,行业内的一些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优势,或者与其他人合作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这是值得每个企业要思考的。

第二,医药健康方面,成都争取到了更多紧急药品的资质,要成为全国第三大药品进口的城市覆盖整个西部地区,这样就会带来相当大的冷链药品的需求。

第三,化工方面,随着新能源的发展,新能源锂电池的运输需要在特定的温度下才能保证其安全性。对于新能源车应用情况较好的成都而言,这个细分领域的冷链需求前景较广。

第四,目前政府正在着力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以前通过深圳、天津、上海三大港口进口的肉类,未来可以直接到达西部,这样就会带来巨大的肉类仓储、运输等需求,整个物流供应链服务体系都会被激发。

综合以上来看,成都的冷链市场的需求未来将会‍‍大幅度的提升,就看企业有没有能力‍‍来承接。不管怎么样,未来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一定是在政府、企业等的多方协同下,靠技术、网络和平台来推动的。

最后,感谢四川省物流商会、成都市供应链协会、中智投资咨询、成都市道路货物运输行业协会、美孚黑霸王™等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赞  0 收藏  0 手机阅读
分享到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描进入,并分享到朋友圈

延伸阅读

文章/篇

NaN

阅读/次

关注
最新文章